close

untitled.jpg 

 

廣告畫面是這樣的:

十八個人一字排開,每個人拿張牌子,上面寫著斗大的字:

「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

接著重組,十八個人再次排列組合:

「沒有人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

 

另一則也是同樣的手法:

「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笨得喔」

重新組合成「你不笨,是這題得練好幾遍喔」

 

在台灣的電視台看到這兩則公益廣告,短短的30秒,道盡人生的大智慧。

兩則廣告都是針對孩童的教育,對父母進行宣導,強調鼓勵取代責備,讚美替代抱怨。而這樣的觀念豈止是親子關係的省思,也是洞察生命的人生哲學。

 

 

同樣的一句話,帶給人的感受卻天差地別。我們常常對自己的小孩責備,對別人的小孩鼓勵;對家人抱怨,對外人讚美。這種雙重標準,普遍存在台灣的家庭。東方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不打不成器」「不罵不爭氣」;中國人的社會講究謙虛,所以對外人講理重禮,對自家人蠻橫隨便。當然,也有人不分裡外,自己人外頭人,都不當人。

 

 

這廣告看似對父母喊話,更應該是對所有情緒管理有障礙,對社會價值扭曲,對人際關係誤解,對人格特質不尊重的人,都需要深深地反省。遺憾的是,通常對這廣告深有感觸的人,往往不是廣告需要宣導的對象。

 

 

很多父母知道道理,卻沒有實踐的能力。或者說,對執迷不悟者的提醒其實是緣木求魚。因此,社會上依然充斥著各種暴力,存在各種關係中的語言暴力、肢體暴力、精神暴力,其中不乏高級知識分子,懂得愈多,標準愈高,暴力也愈嚴重。

 

 

每個人都是一只風箏,這輩子,總被繫在一條長長的線上。拉線的人,可能是父母,是師長,是老闆,是朋友,是丈夫,是妻子,是情人…..各種不同的關係,牽絆著各式的期望,壓力和情緒。有一天,你會從風箏變成那個拉線的人,你又重複著同樣的循環,於是,風箏,永遠無法自由的飛,風箏的高低起伏,永遠都被人操作掌控著。

 

 

有時候,我會為纏在樹上的風箏覺得高興。樹下的小朋友哭的稀哩嘩啦,父母搖著樹幹,拿著梯子,千方百計想把風箏取下。樹太高了,人搆不著,只能放棄。風箏只有在這樣的時候回到風箏的本體,「風」箏,該隨風而飄,不是隨人起伏。風吹向何方,箏飄向何處,自然有它的依歸,誰也沒有權利決定它的去留。

 

 

我們都會放風箏,也敎孩子放風箏,我們傳授了飛得更高,看得更遠的技巧,懂得的操控甚至遙控,卻忘了如何放手。你說,放手太恐怖了,風箏不知要飛哪去了?孩子在你手邊的時候是風箏,不在你手邊的時候,才有機會變成鵬鳥。

 

你還覺得你的孩子笨嗎?其實,最笨的是自己。你曾經是那個被線拉著走的風箏,卻依然用同樣的方式綁著你週遭的人,這題你練了一輩子,卻從來沒有弄清楚真正的答案,你不笨?是這題得練好幾遍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lin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