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最後一次在台北過生日。該用什麼方式留住十多年來的城市印象?
夾一塊在烤盤停留二秒的鰤魚(註1),魚油的脂香瞬間在唇齒散發,鮮、甜、滑、嫩,彈牙的口感,油然升起的幸福讓人感動地想掉淚︰「喔.........喔.....壹Cㄋㄟ﹗」復興南路一段30巷,我的台北依戀,居然發生在「大正浪漫」。


典雅的牛皮紙書箋,左下角一簇精工雕琢的銀線桔梗優雅地躺在紫紅飛白上,右上角撇、折、頓、挑勁道十足「大正浪漫」四字,看得出來自名家手筆。經過特殊設計的名片,引發各種臆測︰夜店?PUB?書坊?咖啡館?建築設計工作室…….,其實,這是一家只有二十二個座位的日本料理。

從車水馬龍的復興南路轉入一條安靜的小巷,喧囂擾嚷頓時被隔絕在百尺之遙。

一眼就引人注意的門廳,低調柔和卻不昏暗的鵝黃燈光灑在琉璃點點的地面,有種特殊的神祕氣氛。小小的門廳處處展露主人刻意營造的美術館意像,緩緩斜坡像即將歩入密境氣派的石柱在迴避「巷沖」的功能下兼顧視覺的藝術美感,兩片碩大的鐵製招牌以一種不規則的大棱角交錯,突兀又協調地穩穩高架,招牌上的桔梗刻意用強酸浸出鐵鏽的色澤,原來,名片上的桔梗是該店主視覺的延伸。這裡的空間對話在現代簡約中穿插陳舊鏽黃的圖騰,一種對比卻不對立的主張。主人說,新舊雜陳、現代兼容傳統、大膽中隱含內斂沉穩,是大正浪漫想傳遞的視覺美學。

「大正浪漫」其實有其典故(2), 主人小傑因為喜歡日本大正浪漫的時代背景和代表意涵,將籌劃了三年的精緻和風料理店取名為「大正浪漫」。看起來高雅且高檔,裝潢過程讓小傑和設計師絞盡腦汁爭執不斷。光是吧檯高度,設計師堅持適度遮蔽的「高檯」,小傑和廚師們執著和客人親切互動的「低檯」,幾場衝突革命就為爭個「高低」。

店內所有看起來「高貴卻不貴」的裝飾,比方在工廠裡運轉了數十年的輸送帶,看起來老舊如廢棄物的質材,其堅韌耐磨複古的特質卻成了店內別出心裁的地板;百年樟木拼貼的牆面靠著收購零碎木塊呈現古樸風格;入口玻璃門是小傑親手充填二十八個水果箱大小的鐵卷片的成果,奇特的創意經常讓來客駐足欣賞而忘了是來吃飯不是來看展的;古董窗花改裝的壁燈、栩栩如生的蟬翼蝴蝶則是為了節省成本情商設計師所贊助的裝飾品…。十多年的老舊大廈,一樓二十多坪的狹窄隔間在小傑和設計師的巧思和妙 手,一個溫馨品味的空間處處有驚喜。

很難想像這樣的成果動用了三部預拌混凝土車,六部鑽土機,十一個工人足足花兩天敲敲打打,二十坪的空間擺百出如此陣仗,可想擾鄰程度直逼臨界。懂得敦親睦鄰經營人際的小傑在開幕當天邀請整棟樓的住戶免費吃飯,祭過五臟廟的「厝邊」對這浪漫的年輕人果然不忍苛責。

年僅三十四歲的小傑其實勇氣可嘉,基本消費一千八百元起跳的套餐鎖定行家級老饕和懷念家鄉口味的日本客戶,在寸土寸金的台北,競爭激烈的市場,這樣的定位除了有實力還得有堅持。為了做出道地的和風口感,小傑在日本「遊學」一年,深入當地鑽研日式料理,回國後再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廚師共同研發適合國人口味又能保有日 式傳統風味的精緻東洋飲食文化。店內所有的餐具都是小傑一箱箱從日本扛回國,架上各式彩色琉璃清酒杯也是為了製造讓客人自行挑選的趣味千里迢迢從日本採購回來。

對於壽星的禮遇,我只能用銘感肺腑來形容。光導覽二十坪的室內設計小傑花了近二十分鐘,也因為他的娓娓道來,讓我對一位用心做事的年輕人深感敬佩。

坐在吧檯看著四位師傅專注地料理每一道食材,這樣的功夫不知紮了多久的馬歩,無論在刀工、雕琢、火候、斟酌、察顏、觀色…,對食材,廚師有一種敬重;對提供吃的服務,師傅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

第一道前菜「涼拌過貓」雖是普遍常見的蔬食,但因浸潤在特製的醬汁,入口酸甜清爽立刻讓人食指大動。接下來,特別為壽星準備的蔬菜卷,翠綠的黃瓜薄片捲起各色彩鮮的蔬菜,美得讓人不捨入口。這道菜搭配的醬汁是從未嚐過的滋味,好吃到忍不住鼓著嘴巴來不及吞嚥點頭如搗蒜地讚美「好~好~吃喔﹗」

第三道是「八吋」,用長型日式陶製淺碟盛著小巧可愛的花式魚卵、海膽、慈姑、荷葉甜點等各式手工小點。因為在日本使用長型碟盛著店家最拿手小菜而得名,通常作為生魚片的前菜。這道八吋包含了日本空運的生鮮和師傅自創的精工點心「手工柿子」,入口綿密甜而不膩,精緻手藝和創意料理,下肚的不再只是食物,還有品味藝術的滿足。

第四道綜合生魚片,四種魚肉搭配甜蝦和墨魚,從左到右整齊排列。師傅特別交代得照順序吃,從清淡到重味,先淡色肉再深色肉,方能真正品嚐肉質的鮮美沾醬用日本人最愛的台灣天然山葵,約一根中指粗細,幾乎沒有植物纖維的細嫩山葵泥,清香不刺鼻。師傅在雕花的墨魚撒上黃色的葡萄柚雪花,一股清新柚香撲鼻而來,墨魚滑嫩甘甜夾帶黃柚的恬淡清雅,如果我這輩子曾經有過什麼委屈,在這塊墨魚入口的剎那也都一筆勾消了﹗顧不得從頭稱讚到尾會不會讓廚師太驕傲,人說 「嫌貨才是買貨人」,但這麼好的貨還嫌,這算是哪門子的「澳客」﹗

生魚片中最令我垂涎三週耿耿於懷的,是那兩塊在烤盤微微烤過的「鰤魚」。師傅說,這種比台灣紅甘還要頂級的魚種,因生長在日本北海道寒冷氣候魚脂較厚,烤過後更能讓魚肉的脂香徹底釋放出來。不同於爆香的油膩,經過烤盤微燻的滑脂凝香非筆墨能形容,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只能赤裸的用「死而無憾」表達我內心的激動。


「鱈魚白子」又是另一道珍饈。來自北海道的鱈魚只有在特定時間才有的「精子」正是這道菜的食材。經過處理的白子看起來有點像「頭髓」,師傅用特調簡單的醬汁提味,並叮囑一口喝下。這道令我有些猶豫的料理,據說富含高蛋白可以養顏美容青春抗老。顧不得噁心與否,累積前幾道菜的信任,先舔了一小口,再吃一口,然後一飲而 盡。這種聽起來噁心吃起來卻像嫩豆腐的白子,不吃,還真是不折不扣的白子(白癡孩子)呢!

接下來的烤魚下巴看似常見的日本料理,吃了才知道這不是下巴,是toro的兩片腮夾。師傅解釋說,toro臉部最好吃的肉就是這兩塊,在一般的餐館難得一見,真正的老饕早就半途搶劫,市場上根本買不到。也只有極少數的內行人才知道這部位是人間極品。大師傅也是在偶然的機會中發現寶藏,如今,我不僅得知這天大的秘密,還三生有幸吃到一條魚中最菁華的部分,肉質鮮嫩肥美,加上「烤功」了得,料理得油而不膩,香嫩酥脆,真是連骨頭都捨不得蹧蹋。天啊!以後上哪去找烤魚臉頰啊!
 

最後是香菇燉飯,用陶鍋悶煮,香菇的美味雨露均沾粒粒入味,每一粒米Q軟適中。這種一次只能煮一小鍋的香菇飯得時時調整火侯,細細看顧。眼前這一小碗加入耐心和細膩烹煮的米飯,美味地讓我忘了感恩農夫,只記得崇拜師傅。

這頓飯足足吃了二個多鐘頭,最後在大正浪漫F4(四位廚師)外加靚女樂樂(外場美少女)獻唱生日快樂的現場演唱會中,溫馨感人地劃上休止符。


後記︰


食用「大正浪漫」的副作用︰

  •     瘋狂發店家名片,搞得像自己開的日本料理店。
  •   作夢都在流口水。
  •     由奢入儉難,想吃好料得用力賺錢。
  •   想「浪漫」不擇手段,只要朋友請吃飯,拜託請到「大正浪漫」。


註解:

1.在台灣稱做「青甘」日本稱為「鰤魚」,是一種伴隨著成長, 名字不斷變換,價錢也不斷上升的魚種。這種魚在日本有100種以上的名字。日本的鰤魚著名產地是面向日本海的富山灣。作為回游魚的鰤魚出生於九州南端溫暖海域,成群結隊地游往北海道南部海域,秋季水溫下降時再游回南部海域。第二年冬天, 長成體長 1米、體重十公斤的成魚,南下產卵。此時捕撈的鰤魚稱為“寒鰤”,最為美味。日語中一般把養殖鰤魚(4公斤重)叫作hamaqi, 以區別天然的鰤魚。

    在 日本全國各地,鰤魚和鲑魚都是日本人用在除夕夜的吉利魚。以縱貫日本中部的大地溝帶為界,因各地喜好不同,而分成西部的鰤魚文化圈和東部的鲑魚文化圈。 在日本關西地區,鰤魚是正月裡不可缺少的魚種。尤其在北陸地區,正月或喜慶之日,餐桌上倘若缺少了鰤魚,招待親友就算不及格。由此可見,鰤魚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位置。


2.大正浪漫的由來

http://blog.sina.com.tw/tomtasi/article.php?pbgid=17477&entryid=3185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llelin3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